歷史
賀利氏是一家可追溯到17世紀的家族企業。1660年10月,醫學博士Isaac Heraeus(1636-1676,Johannes Heraeus博士的兒子)接管了當時位於哈瑙新城的Faucque藥房。1668年,他在哈瑙新城的集市廣場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藥房,名為「Zum weißen Einhorn」。由此,Einhorn藥房在哈瑙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現在,賀利氏被認為是德國最早的藥劑師兼企業家之一。藥房當年所在的建築物早已不復存在,成為二戰盟軍空襲轟炸哈瑙的犧牲品。然而,現在立於哈瑙市的紀念牌匾記載著德國工業發展史上的這一裏程碑。
Isaac Heraeus的長子Franz Heraeus(1661-1707)在1683年接手了父親的藥房。在他的推動下,藥房開始接觸貴金屬業務。據一份舊文件記載,Franz Heraeus在1694年就已涉足黃金業務。當時,他向哈瑙的法國教堂提供純金,用於教堂的字母、門把手和公雞風向標鍍金。Einhorn藥房作為伯爵宮廷藥房經營了六代,直至19世紀中葉。
1851年,Wilhelm Carl Heraeus(1827-1904)從他的父親Esay Heraeus(1785-1830) 手中接管了Einhorn藥房,並將其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家族企業之一。這位藥劑師兼化學家通過在哈瑙的金匠工作意識到鉑金的難題。這種貴金屬在首飾製造中需求量巨大,但工業中的可用數量卻極為有限。因為鉑金硬度很高,熔點高達1769℃。在此之前,只能在白熾狀態下進行鍛造和壓製。Wilhelm Carl Heraeus找到了一種能產生高溫的方法。經過大量試驗,在1856年,他成功地在自己研製的氫氧吹管中熔融了2公斤鉑金(氫氧是一種氫氧混合氣體)。
「德國第一家鉑金冶煉廠」就此誕生並快速起步發展。很快,W. C. Heraeus,這家年輕的公司就擁有了遍布全球的客戶:金匠作坊、珠寶加工廠、齒科工廠、化學實驗室以及工業領域其他行業的眾多公司。到1870年,賀利氏的純鉑金年產量已達20至50公斤。1875年至1879年間,年銷售量達400公斤;1888年,年銷售量超過900公斤。Wilhelm Carl Heraeus繼續試驗,不斷開拓新的應用領域,如使用鉑金和鉑合金製造坩堝和盤子,這些材料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公司創始人的兩個兒子Wilhelm Heraeus博士(1860-1948)和Heinrich Heraeus博士 (1861-1910)從1889年開始接手公司管理。受益於工業文明曙光時代和全球工業化發展,化學工業、鋼鐵工業、新興的燈泡工業和齒科都對鉑金的需求量極大。19世紀末,賀利氏的鉑金年加工量達1000公斤,同時公司將40名員工遷入哈瑙城外的新工廠,這就是現在的公司總部。兩兄弟將公司的重心放在研發上。1890年,他們還邀請了一位校友Richard Küch博士(1860-1915)加入賀利氏,以壯大其技術研發能力。Küch博士,這位物理學家兼化學家的很多創新,為公司至今仍在的許多業務領域奠定了基礎。他一直從事基礎研究工作,並於1891年參與了公司歷史上的第一項專利申請。
自1896年以來,賀利氏一直致力於使用亮金和亮鉑金等陶瓷顏料改善玻璃和陶瓷表面。1899年,公司通過氫氧吹管在2000℃下熔煉水晶,首次成功製造出無氣泡的高純度石英玻璃。現在,這種半透明、高純度的高科技材料已成為高速互聯網接入所不可或缺的玻璃纖維材料。在1904年,憑借Original Hanau® Höhensonne,Küch博士和賀利氏被視為紫外汞燈的發明者和醫學光療法中使用人工光源進行人體照射的先驅。
賀利氏還開拓了全新的業務領域。從1889年開始,美國成為鉑金及鉑金產品的重要銷售市場。每年都有數百公斤的貴金屬從哈瑙運往海外。鉑金具有耐酸、耐熱等特性,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化學和物理領域,如科學儀器、坩堝和盤子等。早在19世紀,鉑金就被用來製造固定假牙的別針、燈泡的燈絲和電話中的防腐蝕電觸點。Charles Engelhard(1867-1950)在這一成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896年,賀利氏兩兄弟的姐夫Charles Engelhard從哈瑙移居美國,成為公司在美國的領先代表。1902年,他創建了Engelhard Corporation,這是一家提煉鉑金、金和銀的公司。
1909年,賀利氏從普通合夥企業轉變為W. C. Heraeus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先前的Einhorn藥房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鉑金冶煉廠,擁有400多名員工,規模是當時市場上第二大冶煉廠的十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賀利氏的鉑金業務基本處於閑置狀態,主要原因是美洲業務的流失。鉑金庫存幾乎消耗殆盡,而新的材料又難以獲得。盡管當時正值全球經濟大蕭條期間,但卻沒有熄滅對探索和發現的渴望。研發活動首先集中在回收技術上。與此同時,尋找合適的材料和貴金屬替代品的工作也在繼續。
20世紀20年代,家族的第三代開始掌管公司:Wilhelm Heraeus的兒子Wilhelm Heinrich Heraeus博士(1900-1985)負責公司的技術管理長達近40年,他的堂兄弟Reinhard Heraeus博士(1903-1985)負責管理公司的經營活動也同樣近40年。公司不斷開辟新的業務領域,並開發了可替代貴金屬的合金,如齒科中可替代金和鉑金的成本更低的假體和填充物。其中一項重大創新是在真空下熔煉金屬材料。1919年,物理學家Wilhelm Rohn博士(1887-1943)在賀利氏引入真空冶煉技術。在電阻爐中,耐火基礎金屬在真空下以噸級熔煉,生產出全新的合金,如可替代熱電偶鉑絲的鉻鎳合金。家族企業不斷壯大,發展成為一個多產品集團。
在全球經濟大蕭條(1928-1932)期間,賀利氏的員工人數減少了一半,降至近400人,但到了1939年,員工人數再次超過1000人,年收入達到2000萬德國馬克。但隨著二戰的爆發,這種增長戛然而止。在戰爭年代,賀利氏與當時的很多公司一樣,生產轉向了製造與武器裝備相關的產品,如高射炮前燈的催化轉換器。賀利氏還雇傭了來自七個國家的強征勞工。1944年和1945年,公司在哈瑙的生產設施在盟軍空襲轟炸中幾乎被摧毀殆盡。20世紀90年代,賀利氏委托法蘭克福大學的現代史教席,對公司在第三帝國的角色進行了一項獨立的科學研究。1999年,賀利氏加入德國的「紀念、責任和未來」基金會倡議,為強征勞工提供補償。
二戰結束後,賀利氏開始生產炊具、電爐和浸入式加熱器等消費品。1946年,公司再次製造工業用實驗室設備和催化鉑網。20世紀50年代初,賀利氏擁有1200多名員工,產量幾乎達到了戰前水平。隨著經濟的復蘇,公司也在不斷成長。在此期間,生產設施的擴展和研究活動的加強,為W. C. Heraeus的產品多樣化奠定了基礎。公司生產重心轉向高真空技術和接觸技術。賀利氏石英玻璃甚至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阿波羅11號的任務是將一個激光反射器留在月球表面,以便精確測量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該反射器目前仍在正常工作,其中使用的空間穩定型石英玻璃就來自賀利氏。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賀利氏專註於多元化發展,通過內部開發、應用材料專業知識及收購和建立新的國際市場等方式進行擴張。1958年,賀利氏第一家海外銷售公司在法國成立。隨後,在意大利、美國、英國、瑞士、日本等地設立海外子公司和參股公司。在日本和美國建立了新的石英玻璃工廠,之後又在韓國和菲律賓建立了生產用於半導體元件的高純度鍵合金絲工廠。1964年底,任職近40年的Wilhelm Heinrich Heraeus從公司董事會退休。
1970年,Reinhard Heraeus在擔任總經理近40年後,調任監事會主席。新成立的集團董事會在主席Helmut Gruber(1919-1989)的領導下,加快集團的國際化發展。1974年,在中國香港設立了第一個貴金屬銷售辦事處。隨即在中國內陸各地和中國臺灣建立更多工廠。1979年,賀利氏海外銷量首超德國國內。20世紀80年代初,賀利氏受益於多元化的業務發展,發展極其迅速。從經濟上而言,不易受到單個產品領域的市場波動影響。
1983年,公司第四代繼承人(自Wilhelm Carl Heraeus起算;自Isaac Heraeus起算是第十代繼承人)Jürgen Heraeus博士(生於1936年,Reinhard Heraeus之子)接管公司。自1970年以來,他一直都是董事會成員。在他的領導下,公司轉型為活躍於全球的科技集團。1985年,Jürgen Heraeus成立賀利氏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戰略管理控股公司。他將公司的業務劃分為五家分散的、獨立運營的管理公司。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源於從新的業務領域實現高盈利的能力,例如:貴金屬/金屬、傳感器、齒科和醫療產品、石英玻璃和特種光源等。公司通過持續重組和調整重心,適應千禧年的市場需求。
賀利氏始終堅持創新:開發薄膜技術領域的鉑電阻溫度計是溫度傳感器優化方面的一個裏程碑。公司繼續擴大對貴金屬的回收利用,從廢催化劑、電子廢料和生產廢料中回收貴金屬,成為這一領域的世界領軍者。對於賀利氏石英玻璃業務而言,1991年是具有雙重歷史意義的一年:在哈瑙,氫氣罐發生爆炸摧毀了大部分廠房。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比特費爾德,整合後最大的合成石英玻璃生產廠的奠基石落地,工廠每年生產的電信玻璃光纖長達數百萬公裏。
2000年初,Jürgen Heraeus博士接任集團監事會主席。在新千年,賀利氏集團董事會首次沒有賀利氏家庭成員的參與。2001年,賀利氏迎來150周年慶典,從Wilhelm Carl Heraeus接管Einhorn藥房,到今天的科技集團,賀利氏此時已擁有9100多名員工,經營收入近70億歐元。公司依靠廣泛的產品組合,專註具有高市場準入壁壘和持續增長為特點的關鍵市場,重心放在環境、健康、交通、通訊和能源市場。
2008年金融危機後,賀利氏在Frank Heinricht博士和首席財務官Jan Rinnert(Jürgen Heraeus 博士的女婿)的共同領導下,連續數次刷新收入記錄。例如,2011年的產品收入達到創紀錄的48億歐元。貴金屬交易收入首次突破200億歐元大關。其中,汽車、通信電子、醫藥、鋼鐵、半導體、環境技術和光伏等關鍵行業為這一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自2009年起,W.C. Heraeus業務部門被劃分成兩個業務部門:新成立的賀利氏貴金屬和賀利氏工業技術材料。
創新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其中最重要的研發成果是用於微光刻設備透鏡系統上的新一代石英玻璃,這種玻璃不僅具有長期穩定性而且還有自我修復的特質。此外,由於采用特殊工藝,從大型石英玻璃柱中一次可直接拉製出數千公裏長的電信玻璃光纖,賀利氏至今仍是這一領域的市場領導者之一。自2010年以來,集團一直在生產可用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柔性觸摸屏的電氣功能層的導電聚合物。
從2013年7月,Jan Rinnert開始擔任執行董事會主席,這是自2000年以來首次由股東家族成員擔任領導職務。2010年代的特征是重大的組織變革。雖然一些業務部門被出售,包括Heraeus Med和Kendro Laboratory Products,但其他領域也得到了擴展,尤其是在工業貴金屬領域,如薄膜技術和鍵合絲。2013年,賀利氏將其齒科產品業務出售給日本三井化學集團。2015年,集團將之前的6個業務部門重組為11個更加靈活的實業公司(OpCo)。賀利氏正致力於通過有機增長和收購,實現高於平均水平的增長,並在賀利氏控股集團的保護傘下,通過以市場導向的各業務板塊確立自己的行業地位。
2017年,賀利氏全資收購了瑞士貴金屬加工商Argor-Heraeus,公司自1986年以來一直持有這家公司的股份。這使得賀利氏成為全球最大的貴金屬服務提供商。2018年,集團在中國南京開設了全球最先進的貴金屬工廠,進一步鞏固了其在中國、亞洲和全球的貴金屬交易、回收和加工的領先地位。同年,賀利氏擴大了在德國的銷售渠道,並與貴金屬交易商Ophirum 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面向個人客戶的在線交易平臺Heraeus-Gold.de。
此外,賀利氏的一些初創企業正在開拓新的市場和商業模式。為了提高靈活性,賀利氏培養獨立於實業公司的創新商業理念,如在非晶態金屬、印刷電子產品、高性能電池和高性能氣溶膠塗層等領域。自2018年起,在線交易平臺Heraeus-Gold.de也可供個人客戶購買來自不同造幣廠的賀利氏貴金屬條和硬幣等產品。